于是在赵彦深入城劝说下,曾经修建玉璧,在玉璧城拒绝高欢劝降的王思政,当即出城向高欢的儿子投降。
小高王念及王思政,便想到了他还没进门的侧室王氏,素未蒙面,也不知道是美是丑。
不管美丑,为了王思政,也要受着。
不过太原王氏的女公子,哪怕不漂亮,也不至于貌丑吧。
当然,大将军未得,何以家为。
高澄转头又操持起了自己的封官之事。
而刘丰在拜访了可朱浑元后,也领部曲往南兖州上任。
司马子如走后,高隆之继任尚书右仆射,又是高隆之上奏,请为高澄收复南兖州的功绩论赏。
其实朝廷早有人为高澄请赏,但是都被高澄压下去了。
对于高隆之的奏疏,从谏如流的元善见当然是准了,难不成还能拒绝?
天子召集朝臣,商议高澄封赏之事,小高王自己刻意回避。
高澄专用请官人高隆之向元善见提议,授高澄大将军一职。
明眼人也都品出了其中意味:难怪高澄一直强压为他请赏的奏疏。
高欢相国之位没到手,他怎么可能谋取位在丞相之上的大将军。
知道了高澄费尽心机图谋大将军,朝臣也没有人敢出言反对,事实证明,在绝对的强权面前,所谓制度,所谓公理,有时候也会被刻意遗忘。
以纳谏闻名的元善见在没有朝官出面反对的情况下,又一次同意了高隆之所奏,加高澄为大将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