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自己是正正经经跟着官船来的上海,睁眼就是黄浦江,顺利得一塌糊涂;
而她未曾体验过的是,寻常平民来沪上淘金,从上船的那一刻起,就处处是坑。即便是像红姑这样谨小慎微的百姓,也斗不过处心积虑的地头蛇。一旦被人盯上,破财免灾算轻的,有多少人从此失去自由,甚至性命。
虽说这是大清常态,社会治安哪里都乱,百姓生得意外,死得随机,去哪都有风险。
但归根究底,毕竟是她起的主意。几张蕾丝洋布帕子,勾得红姑她们背井离乡,受了好些委屈。
几个自梳女倒豁达,笑着安慰她:“我们既然决定北上,就没指望一帆风顺。也怪我们不识字,晕船晕得糊里糊涂,只能怨命不好——其实也没受什么皮肉之苦,以前在广州也有恶霸欺负,一样的!”
林玉婵展开那几张坑人的骗子合约,细细过目。
只见那上面其实也语焉不详,格式错误。纵然填了红姑几人的名字,底下按着她们的手印,若真拿到官府去告,多半也能判一个作废。
但平民百姓苦于没文化,不识字,被人合谋诓骗,以为翻身无望,多半就绝了抗争的念头。
至于报官,不管有理没理都得脱层皮。民谚有云:“生不入官门”,告诫百姓千万别轻易进衙门。
因此遇上这样的事,大半也只能认栽。
这也是大清常态。
林玉婵将那合约放炉子里烧了。那合约上沾了废油,火盆里猝然升起一波明火。林玉婵笑嘻嘻夹走最后一个虾饺,在那火上烤热,咬了一口。
红姑环顾四周,笑道:“方才你说,这是敏官少爷开的铺子?是他赎了你,一道来的上海,对不对?哈哈,我就知道这后生仔有本事。咱们来上海被骗,人家来上海就赚钱——雇这么多伙计,一个月总得有……有十几二十两银子进账吧?”
最后一句话她压低声音,唯恐议论人家收入,显得不礼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