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玉婵不好意思,夹一筷子洋山芋色拉,慢慢吹凉,一边看着苏敏官眼睛。
“苏老板……义兴有没有再买轮船的计划?”
义兴在稳扎稳打地扩张。苏敏官这一趟入内陆,沿途盘下不少货栈仓库泊位。这么多配套设施,只服务于一艘蒸汽轮船,岂不是大材小用。
苏敏官微微欠身,好一阵才说:
“有。”
林玉婵喜出望外:“洋人不封锁你了?”
苏敏官靠着椅背,好整以暇地看着她。这姑娘面对他的时候,一如十五岁时的清澈透亮,喜怒哀乐都不藏着。
他那颗被一路航程冻硬了的心,又一点点软了下去,有冲动摸摸她的头发。
然而他脸上还摆着一副故作高深的神色,摇摇头,轻声道:“我自有办法。”
自从他做了那第一个吃螃蟹的华人船运,并且把一艘洋轮船经营得风生水起,其他船主也跃跃欲试,有余钱的开始向洋行询价,做起了鸟枪换炮的美梦。
洋人也要赚钱。抵制一个人容易。抵制一群人、一整个行业,那凝聚力就有点跟不上。
于是,尽管大牌洋行还都端着架子,但慢慢的,有些小本洋商开始将小吨位的、淘汰的、老旧的货轮卖给华人。从船上卸下来的机器部件、一些洋人不屑于修复的坏船破船,也有华人抢着收购,然后学苏敏官的手艺,拆了卖废品回本,从中再抠出几个完好的零件,一点点的自己“攒”。
于是如今的黄浦江上,也能偶尔看到属于华人的蒸汽小破船,玩命喷着黑烟,鸣着哀嚎的笛,追赶那中式帆船的优雅白帆。
在这种情势下,再搞什么全民杯葛,就显得有些儿戏。洋人只好听之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