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郎,郎中的别称。
“漕运不可轻动!”
“臣附议!”
一片对吴钊燮赞成和对宋玫的反对之声。
这一点都不奇怪。
明清两代的漕运制度其实是平衡国家、地方和部分官僚集团利益的结果。河道官员一方面放大海运的危险,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,这是官员利益;一旦漕运改海,那些倚仗漕运繁华的城市,必然衰落,这些城市和这些城市出身的官员必然要反对,这是地方利益;漕运关乎几十万人的饭碗,关系运河沿线的稳定,这是国家利益。
这三个是海运明明优于漕运,但却始终不能持续执行的制度上的因素。
龙座上,崇祯皱着眉头,耐着性子仔细的听。
虽然辽东和流贼是他现在最关心的,但漕运海运之争关系到大明钱粮的转运,也是重大议题,他不得不听。如果是其他话题,他早就出言喝止了。
朱慈烺淡然而坐,目光徐徐扫过殿中群臣,心想,除了后排的沈廷扬,难道朝中就没有海运派吗?
刚想到这,就有海运派出来了。
吏部郎中李明睿。
崇祯十七年,满朝文武中最旗帜鲜明的支持崇祯南迁的人就是李明睿,为此崇祯还特意单独召见李明睿,两人整整详谈了一夜,从此可知,崇祯并非不知道危局,也并非没有南迁之意,只是抹不下面子,想让朝臣形成共识,一致恳请他南迁,他顺水推舟的答应,就可以避免逃命皇帝的尴尬名声。
可惜啊,朝臣不配合,首辅陈演第一个发对。
南迁之事不了了之。
朱慈烺穿越而来,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天的早朝,身为吏部郎中的李明睿一直默默,站在百官群中,一点都不显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