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婧儿眼睛一亮,迫不及待道:“娘娘能给我一个学识高深的人吗?织造局的丫头小子每天就学些《兔园册》《千字文》,不懂诗书。娘娘若是有这样的人,就给我几个。”
武媚娘笑道:“行吧,我都怀疑你要办书院,教小孩考状元了。”
武婧儿听到“状元”二字,脑子灵光一闪,她猛拍自己的额头,叫道:“我竟然把这事给忘了。”
武媚娘看她一脸怪相,问道:“什么事情能让你这样懊悔?”
“武状元!武举!”武婧儿脱口而出。
“武举?”武媚娘重复道。
这武举是武媚娘首创,直到光绪末年才废除。武举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,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再造李唐的郭子仪。
武婧儿一脸郑重,看着武媚娘说道:“大唐边地和周围胡族聚居,这些部落民风彪悍,不易教化,慑于大唐国威方臣服,叛服无常。为边境安宁,这需要我大唐不仅有强盛的国力,还需要有杰出的将领。”
武媚娘道:“你的意思像考核学子一样去考核武人,为国家选拔将领。这个主意好,名将的儿子不一定是名将。国家太平久了,武将会越来越少。”
武媚娘一边说一边点头,脸上露出兴奋的之情:“这事需要从长计议,你提的这个主意好。大唐需要源源不断的将领,才能威震四方。”
武婧儿见武媚娘记在心里,将自己脑海中关于武举的事情都挖了出来:“咱们大唐不仅要有选拔人才的武举,还要有培养人才的武学,又要有武举子上升的路径……”
武媚娘见武婧儿掰着手指头说出要点,笑道:“你既然这么熟悉,不如你来拟一个奏章。”
武婧儿连忙拒绝,她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,自己来拟折子就是外行指导内行,贻笑大方是小,危害国家是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