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淳安当地百姓大都饱受洪水之苦,他们不少家人都是死在往年的洪汛当中,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。
只好将信将疑,简单收拾了包袱,举家迁往山上避难的。
也有一些百姓不愿去山上的,便在官兵的护送下,出了城,前去投奔附近的州府亲戚。
还有的百姓愿意配合上山,可舍不得家里牛羊,鸡鸭,非要抱着牛羊鸡鸭一同上山的。
至于那些既不肯上山,又无亲戚可投奔,则统统被强制带去山上。
宁王那边谢瑾白派了萧子舒过去,可萧子舒借兵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。
宁王并没有直接拒绝,却也并未答应。
这导致官府的官兵不够,只好分开好几批督促百姓上山。
带头闹事者,则被官兵强制镇压。
城中百姓的转移工作,一直持续到夜里亥时,还有官兵强行驱赶骂骂咧咧,不慎配合的百姓陆陆续续上山。
富绅,要员的别庄毕竟有限,一般农家也住不了太多的,山上寺庙,道观再多,成百上千人全挤在一处,拥挤程度可相知。
何况,许多百姓并非自愿上山。
有吵着闹着要下山的,也有孩童们在大殿里跑来跑去。
有官兵不时喝住妄图偷溜下山的百姓。
吵吵嚷嚷,骂骂咧咧,比之庙会,比之集市,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不仅仅是百姓怨声载道,城中大部分官员亦是颇有怨言。
简直胡闹!
秋汛未至,不过是下了两日暴雨,如何便这般兴师动众,迁移全城百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