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旧社会,统治阶级垄断学术,一般贫苦百姓,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,要想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,那真是难于登天。多少天才,就因为人为的不平,在旧社会给埋没了。
中国科学的落后,原因很多,姑且不谈。现在只谈文学方面。
打开文学史一看,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出身官宦人家,至少也是家有恒产。文学家本身也十九是有一官半职。陶渊明(县令),杜甫(工部)、苏东坡(翰林学士)、辛弃疾(浙东安抚使)……指不胜屈。李白号称笑傲公卿的“诗仙”,也曾做过皇帝的清客,写过谄媚杨贵妃的诗。
文学史又常见所谓“文学世家”,南北朝宋朝的谢灵运、谢惠连兄弟,梁武帝萧衍、儿子萧统(昭明太子)、萧纲、萧绎一家,魏武帝曹操、儿子文帝曹丕、曹植一家,宋代的“三苏”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一家都是。萧家、曹家是帝王之家,谢家是豪门大族(灵运,东晋谢玄之后)。正因为他们的子弟,有这种特殊环境,本身所具的文学才能,得到可以培植的土壤,才成名成家的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秘密,哪有这许多“天才”集中在某一个家族的道理,不过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环境,容易培养罢了。别的人家也许有天才比他们更高的,但却没有他们的条件。
旧社会的老百姓难道没有天才?不,应该说天才更多。《诗经》三百篇所收的民歌,其中不乏天才闪耀的佳作;“刘三姐”所唱的山歌,也都是从无名歌手手中收集的,那些生气蓬勃的诗句,决非“庙堂诗人”所能写出。可惜的是,这些无名诗人,在旧社会中得不到培养,不能进而成为“文学家”,甚至连名字也失传了!
注:此文写于一九八零年,胡荣华当时还只是九届全国冠军,现在则是拿了十三届全国冠军了。一九九八年七月补记。
七大名手的棋风
十多年前(一九六四)我曾应《新晚报》之请,在她主办的“专题讲座”中,主讲《解放后中国象棋的发展》这一专题。记得当时是借用大会堂的场所,演讲未开始就挤满了人,后来者许多不得其门而入,对“主办人”《新晚报》颇有怨言,埋怨她租的会场座位太少。其实并非《新晚报》做的准备工夫不够,更非我讲得精采,而是香港的棋迷实在太多,远远超乎我们的估计。
最近我在《良夜》写《棋人棋事》,有几位棋友来函,问及当年我这个专题讲演的内容(因当时我没工夫整理,讲辞迄今未曾发表)。他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:在那次讲述中,我曾谈及七位名棋手的棋风,每人的棋风以一句诗作为评浯,他们听人说过,但说的人也记不齐全,希望我在这个专栏中写出来。
读者有命,不敢违背,谨依所嘱,一一道来。
第一位是杨官磷,他的棋艺是全面发展的,尤以残局最为擅长,“功夫”可说是几乎到达了炉火纯青之境。他是在棋坛享誉最久的“老冠军”,无须详细介绍了。
他的棋风我认为是:要从平淡见奇功。
第二位是王嘉良,他有“关东悍将”之称,搏杀的勇猛,环顾棋坛,迄今尚无人能出其右。他的对局往往演出惊险绝伦的局面,令人叹为观止。站在棋迷立场,看他的对局是最为“过瘾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