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9页

这无疑会加重吏部的负担,但是,这能解决很多的问题。

从前汉时就存在的“二君”体系将会遭遇极大的破坏,曹丕虽然推行了中正制,可地方官员依旧有着征召提拔属官和下官的权力,而被他们所提拔征召,那这些人就会自动成为门生故吏,以这些人为主君。

这可是个连县令都可以被称为县君的时代啊。

同时,这样的办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酒囊饭袋们上位,提拔真正做事的人才,有效的提升大魏官吏的整体水平。

荀顗还是能接受的,世家大族并非都是庸才,优胜劣汰如今只在世家大族内部进行,荀顗没什么反对的。

打下去的酒囊饭袋是大族子弟,提拔上来的同样也是。

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才干而已。

荀顗也觉得该督促一下后辈们了,诸多大族的子弟愈发的不成器,自以为有父祖的福荫,就自暴自弃,整日酗酒服散,不干正事。

就连荀家也是如此,堂堂荀子之后,自己后代里居然没几个能治《荀子》的,就只有少数几個勉强凑合,未来能接替自己的都找不到。

当然,对自己跟他父亲的差距,他是闭口不提的。

说起来好玩的是,魏晋的年轻士大夫们有着莫名的狂热,他们对未来很悲观,对过去又很鄙夷。

他们轻视过去的贤人,很多士人都曾公开贬低过汉末时的诸多人才,认为当时没有他们这样的英雄豪杰,才让没什么能力的人扬名。

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生不逢时,怀才不遇,同时又觉得未来一定会更加糟糕,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。

在荀顗看来,鞭策一下这些年轻的后生们,也不是不可以。

这里头的很多政策,其实都是经过两汉所证实过的,钟会用了很多先人的智慧,将其融合起来。

包括避免官员在自己家乡或联姻者家乡为官啊,对不同位置官员的升迁设定时限啊,上表批准啊,这些都是过去曾出现过的政策。

当然,毕竟是钟会整理出来的,其中也不乏有钟会自己的主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