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毛病,仔细斟酌的文章,都太拘谨。写狂放的文章,又有失偏颇,太过激烈。若是以前,这也算了。现在还是改改。”
天子不同,对文章的态度不同。
科举取士,也是天子纳贤。
依着孟培德的标准,谢星珩的卷子能取中。
关键是新皇登基不久,见不得“刺头”。
谢星珩清楚他的问题在哪里,他在学习上也有自己的心得,数个月的学习,他也在琢磨怎么改。
今天又是这个问题,他便跟孟培德商量。
“要么这样,我后边狂放着写一段时间,您帮我看看哪部分不合适,给我拉个绳,免得我跑太远。”
他在孟家恶补了史书,还没来得及背,更别提跟已有的历史观做对比。
但从古至今,但凡是作文,就有“素材”。
用来用去,典故就那么多。
他不需要博古通今,他也不是为了当大学士而读书。
他走个捷径,找点高分素材试试。
孟培德打消他的念头。
“科举题目你见过,虽说没有局限在某一个范围,但你也不能偏题太多。这样子的积累,你反而把自己圈起来了,真要考试,你就跟乡试时一样,这也不敢写,那也不敢写。”憋出一坨屎。
孟培德想了想:“你既然肯定这个问题,那就不急。日课继续写着,我带着你过一遍经史。”
谢星珩就是怕时间不够,来不及学习了。
孟培德说:“这样比你盲目积累快,也更加扎实。”
谢星珩稍加思索,点头同意了。
日课稳住长处,拿到保底分。再高强度补习短板,争取拿到高分,从万千学子里脱颖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