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谁能想到,如今肉菜都不爱吃了。”苗氏感慨道,又觉得自家到底是人少太冷清,有些羡慕那些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围在一起,儿孙绕膝的感觉。不禁多瞄了两眼沈青:连二婶家的连翘都一岁了,桂香婶子的大儿媳肚子里也揣上了崽,青哥儿到底打算啥时候成婚,让自己也能抱上孙子呢?
沈青不知道苗氏的心思,正在摆弄着一挂鞭炮。村里的习惯,到了子时辞旧迎新,是要放鞭炮的。可这鞭炮就只能小子放,哥儿和丫头碰都不让碰。沈青小的时候还以为是哥儿和丫头胆子小,不爱玩那炸的响的,后来才发现这就像出嫁女不能大年初一在娘家待一样,是那种说不上来的规矩。
要是谁家没生下小子,就会被嘲笑“过年连个放炮的都没有”“将来连个摔盆打幡的都没有”。
有那带样的人家刚出生的小子,也要抱着出去让他们放炮。就算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,也得让他们握一握那鞭炮的杆儿!
沈青特意从那边拿来一块表看着,他如今已经学会了看指针。到了十二点,他比谁都早、比谁都準时的放响了那挂鞭炮:他们娘俩出来开户另过的第一挂鞭炮,他做为哥儿也能放的第一挂鞭炮!
不过也就冷清了除夕这一天,到了大年初一,山脚小院又热闹了起来。村里的小孩子结着伴挨家挨户的拜年,吉利话不要钱的往外蹦。苗氏本就是个喜欢小孩儿的,瞧着一群小萝蔔头乐得合不拢嘴,拿出家里的瓜子花生,还有沈青买的糕点糖块,给每个人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。
又偷偷的往连蓉和连翘兜里塞了一把铜板:这是亲戚家的孩子才会给的压岁钱,其他上门来拜年的孩子就不用,给装些糕点糖果就算很大方了。
有好吃的勾着,愿意上山脚小院玩儿的孩子就更多了。到了下晌,家里的正经事儿都忙完了,许多孩子的家长也寻过来,到沈青家串门子:还是为了打听作坊的事儿。
苗氏和沈青今日都是一身簇新的衣裳,是在庙前村的集上买的布料年前赶着做的。家里人口少,就这两身,苗氏做得十分精细,还选了颜色相近的窗帘布裁了细条给滚边。别说,苗氏现在还真爱上这窗帘布了,比县城卖的绫罗绸缎都要好使:那绸子缎子簇新的时候是好看,可过个两三回水就塌了,颜色也褪了。反而沈青拿来的这窗帘,染色牢固又耐用!
村里人看着这焕然一新的母子两个,忽然就有些恍惚:沈青和苗氏从啥时候开始,瞧着竟是一副有钱人的模样了?
那乌黑油亮的头发,那白皙光滑的皮肤。苗氏头上还包了一块颜色鲜亮的帕子,别了两支雕了花样的木簪子:其实沈青那里有多少珠宝首饰,苗氏只是不敢带出来,才选了这最朴素的。
即便如此,和从前比也像是脱胎换骨了一般!不少人看着看着就有点不是滋味,心里发酸,可想起那作坊的消息,又不得不挤出个笑脸,上前恭维起来。
苗氏也没跟这些人多讲,只推说过两天沈青去城里了才能知道结果。村里人就是再心焦,此时也只有捧着苗氏的份儿了。
只是苗氏倒不大喜欢这样的氛围。她本就不是那八面玲珑的人儿,和自己关系好的姐妹们说说笑笑是开心事,可对着一屋子另有心思硬是讨好她的,她自己也觉得浑身不自在。好在第二天就是初二,外嫁女回门的日子,母子两个便包袱款款的去了石渠村。
来了石渠村,反倒觉得过年的喜庆氛围淡了一些。沈青有些好奇,刚把给要好的几家人的礼翻出来,要挨家登门去送,刘月娥就拽住了他:“苗秀才家就别去了,他家儿媳妇三十早上没了。”
第84章 兰塘·过大年8
沈青一愣,难怪进村来氛围就不大对,明明大年初二是外嫁女和哥儿回娘家的日子,带着郎婿和孩子回门最是热闹不过,此时的石渠村却像是在热闹的表象上镀上了一层薄雪,泛起了丝丝凉意。
谁让石渠村大部分人都姓苗,多少沾着亲呢?大过年的,说起这事儿未免有些晦气,刘月娥只简单提了提:“病了一年多快两年了,都知道是在硬撑着,早晚的事儿。也亏得秀才老叔家有钱才吃得起那麽久的药。前些日子略好些了,还说至少能熬过这个年呢,谁能想到……唉。”
结果三十早上忽然就没了。赶上过年,甚至都不好发丧,亲戚朋友也不方便上门吊唁:按当地的习俗,家中有人去世,是不能去别人家拜年的,更不能开门迎客接待别人,以免有所沖撞。
苗秀才一家连忙撤了刚贴上的大红对子,又跟十分近亲的人家说了,草草的给儿媳妇治办了丧事。如今不是实在近亲都不好上门,连苗兴和苗旺这种不远不近的都只是在门口问候,更何况沈青这个不姓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