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页

人家想着十文八文的也不多,纷纷掏钱成百上千地买,更有甚者在家砍好了木头,三请四请,无论如何也要把宋惊蛰请上门,给他们接木耳菌。

其中尤以那些地主乡绅为主。

乡下的地都是有数的,且地买多了,周边村子赁地的佃户少,他们也种不完这些土地。

可云耳不一样,堆在一个屋子里,请一两个人照料,就比种几十亩地的産出还要高,这样一本万利的事,谁不想干?

且宋惊蛰仁厚,一根木头才收五文钱,对这些地主乡绅来说,五文钱掉地上他们都懒得弯腰捡一下。

现在他们能花最少的钱,买最多的“地”,他们为何不干。

谁都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赚钱,现在云耳刚兴起,最挣钱就是这一二年,等以后整个县城兴起种云耳,云耳多了,价钱下来了,可就赚不到什麽钱了。

因此这些地主乡绅都暂且放下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思,一个个待宋惊蛰这个后起之秀如座上宾,每日不厌其烦地上门问人家有没有空,到他们家中一叙。

更有甚者亲自上门去等着,就怕去晚了,宋惊蛰就叫别人请去了。

县里的商人们得知这个消息,真是哭笑不得,他们千防万防,没想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
若是他们不小心眼子地高价收云耳木,不大张旗鼓地搜山,或许县里的人并不知道养云耳赚钱。

他们不知道,也就不会受了桃源村人的蛊惑,一个个慷慨解囊地去买那带菌的云耳木。百姓都是有从衆心理的,只要一个人开始养了,周边的人都会跟着养。

只要没人养,这云耳木的传播速度就不会这麽快,没有这麽快,他们还有法子解决。

现在大街小巷的人都在议论养云耳,他们即使有天大能耐也不可能拦着百姓不让人家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