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不,姚芸又发来了一条,标题为“抑郁症自残行为的底层逻辑”的文章。
徐树励点开一滑,大概扫了一眼里面的副标题,就差不多理解了文章的大意,无过于“冤有头债有主”、“要理解和包容”、“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”,这种大同小异的内容。
直接拉黑姚芸吧,徐树励又有点于心不忍,毕竟在茶厂的那段期间,徐树励对姚芸是真的用心照顾过的,他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内心的“残缺”。
内向的孩子,总是容易受伤不是吗?
他们在家庭中总是得到了太少的爱,或者这些爱明码标价、价格随给予者心情耳而定,贫弱的他们总是觉得不配。
缺爱让他们在社会中、在与人交往中,失去了勇气、直率、很多很多有力量、有震慑力的东西。
到最后,甚至失去了呼救的声音,只能像一个无助的渣滓一样,在衆人异样的眼神中、在衆人不甚在乎的黑色背影中,怀着一种自我毁灭的心情,自己将自己点燃,换成一抔随风飘散的灰烬。
当然,他们生还是死,和徐树励一点关系都没有,如果他们缄默、挣扎、煎熬,那就自己找个凉快的地方去缄默、挣扎、煎熬好了,只要不危害社会、不触犯法律,这种一点积极的价值都不创造的废物,谁会在乎他们啊?
是啊,他们的生身父母、亲朋好友会在乎他们、心痛他们,但是,更多的也只是把不可忽视的“社会责任”,往他们小小的身板和脆弱的心灵上生搬硬套罢了。
对他们陌生的人,会觉得他们的想法太过于自我、幼稚:
“回家种一年地,什麽心病都好了”、“就是揍轻了,你把他脑瓜子揍一圈星星出来,我看他还觉不觉得自己人生黑暗”、“就是太惯着了,这点挫折算什麽挫折,社会大学都没上几年呢,他怎麽敢抑郁的”、“愁天愁地忧天忧地,都他妈是閑出来的屁熏的”。
对他们熟悉的人,又会觉得他们的想法太过于自私自利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