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啊!这?这——”
耶律延禧虽然没有明说,但他其人的表情却出卖了他内心的最真实想法。
皇帝明显有借同舟社之兵平乱的想法,左企弓惊呆了。
大辽居然要向南朝借兵平乱!
敌人的兵真是这么好借的么?
“陛下,借兵之事非同小可,是不是先交由众大臣合议后再定?”
“嗯?”
澶渊之盟签署一百多年,一直都是辽先宋后,就是因为大辽在军事上从来都是压着南朝打。
南朝虽然富庶,人多兵也多,但因为军事不振,不得不长期给北朝输送大辽岁币,从来就没有在大辽面前抬起头过。
堂堂大辽要向羸弱的南朝——
不!
是南朝之下的同舟社借兵!
说出去,多羞耻!
辽国即便要败,也是虎死不落架。
前几年为了国书的称呼,大辽可没少跟金国干仗,就是丢不起这人。
皇帝只是随口问了一句,还没提借兵的事,就被左企弓道破心思,也有些恼怒。
“朕何时提过要向同舟社借兵?”
话刚说完,耶律延禧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。
“既然你提出了这个建议,那就按你说的办吧,召——”
“啊!”
“陛下!”
一旁冷眼旁观的耶律大石赶紧出言,打断皇帝传召臣子的想法。
以大辽如今的急迫形势和朝堂昏暗,真要把借兵一事拿出来廷议,绝对会闹出不少风波。
就算最终议定不借兵,可朝堂上的消息一旦走漏,也会被南朝耻笑。
而且,百姓无知,得知朝廷有借兵的想法,怕是马上就有人找徐泽投诚了。
耶律延禧性子跳脱,却非无智之人,耶律大石一发话,他就知道这家伙准没好事,看着大石波澜不惊的脸就来气。
“什么事?快讲!”
“臣认为借兵平乱一事,不用召大臣合议,此事前朝就有先例。”
“前朝?”
耶律延禧天资有限,不喜读书,但皇帝的职业要求逼着他必须博览群书,尤其是前朝历史,还是有些涉猎的。
被耶律大石提醒,他很快就想起前朝的确有这么回事。
唐朝为平定安禄山、史思明之乱,曾向回纥借过兵,而且还不止一次。
尽管大唐为借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但也成功打败了叛军,并迎来了中兴。
耶律延禧本以为耶律大石要反对自己,却没想到其人举这个例子,似是支持自己的想法,当即语气也平缓了几分。
“重德的意思是借兵一事,可行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