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朝会,治水十三年,一朝功成,大家都明白,这对天下四海九州,对有虞朝意味着什么。其艰,其险,其难,其苦,只有个中人,才能深有体会。
好在,姒文命完成了使命,成了那个天选之人。述职时,他思路清晰,逻辑严密,有理有据,有事实有故事,洋洋洒洒上万言,令人聆之,无不感到惊心动魄,殊为不易。他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劳心劳力治水的牺牲精神,早已传遍九州四海,感动了无数人。
治水十三年,他带着众人翻山越岭,淌河过川,逢山开山,遇洼筑堤,风餐露宿,不断疏通水道,引洪水入海,终于消除了弥漫的洪患。在舜帝颁布的圣旨中,称“有虞朝司空姒文命,临危受命,身先士卒,率万人疏川导滞,合通四海,尽力乎沟洫,勤而大德,手足胼胝,解黎民于倒悬,建千秋之功业,经万民请言,特赐号‘大禹’,以彰其不朽功绩。今次特封大禹为左辅,皋陶为右辅,文武协同,不分高下,共辅朝政,钦此。”
这意味着,治水功成,司空姒文命有了“大禹”这一正式的、最广为人知的称呼,同时与皋陶平起平坐,是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首辅重臣,奠定了自己的地位。
并且,舜帝从冀州内分出幽、并、营三州,再加上原来的九个州,共组成十二州,分别为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、幽州、并州、营州,史称“舜分置十二州”。后大禹即天下共主之位后,又重新划分为九州,此是后话。
在姒文命一行回蒲阪之前,舜帝已经命人为之前一直奔波在外的姒文命修建府邸,并从涂山接来了女娇和姒启,让姒文命回到蒲阪后就能和久未谋面的妻儿团聚。
跟随大禹治水的两个左膀右臂,伯益和后稷,也都受到了舜帝的重赏。
伯益一生,最为重要的贡献,便是辅佐大禹平治水土。他不仅在治水方面颇有成就,还多措并举,立下了其他功劳。他在遭受洪水肆虐的地方,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,教当地百姓种植谷物,此外还发明了凿井的技术。
鉴于伯益的功劳,舜帝赏赐其一面以皂游,作为殊荣的象征,这面以皂游被伯益挂在自家宅邸的大门前,并采取了特殊措施进行保护。不仅如此,舜帝还将妫城家族中的一位美貌女子许配给了伯益,结下了姻亲。作为有虞朝的虞官,伯益一直掌管着天下山泽,兼繁育鸟兽之任。
而身为农师,后稷从被尧帝启用起,就一直勤勤恳恳,教民耕种,从种到收,尊祖配天。跟随大禹治水过程中,也久劳于外,有功于民,民乃有安。
有虞一朝,舜帝励精图治,人才济济,重改革,兴百业。重订历法,祭天地四时,敬山川群神,定期举行朝会召见各部落首领,颁发信圭。皋陶、大禹、伯益、后稷等大臣,均惟殷于民,立下不朽功勋,令后人称之颂之,瞻之传之。
治水已告功成,大禹英名远播,名声、威望日益渐隆。但他是十分谨慎内敛的人,即便舜帝在蒲阪赐了宅邸,还将女娇、姒启都接了过来,大禹面上诚惶诚恐,称治水不过分内之事,今后仍愿继续走遍四海十二州,终其一生以治水为业。
大朝会之后,姒文命除了与伯益、后稷两位好友,以及莫暄翮五人聚了聚,没呆几天便拖家带口,执意要回涂山去住,舜帝也只得应允。
好不容易感到闲下来很多,莫暄翮五人终日在府里弹琴舞剑什么的,也是优哉游哉,好不痛快。他们回蒲阪后,舜帝隔三差五就召他们进宫,与娥皇、女英一起聚聚,而登比这次带着宵明、烛光来都城呆了十多天,就回到了北荒。
孟儿和斛墩、袖儿和卜印两对,都正式拜了堂成了亲,莫暄翮几人请准舜帝,将斛墩、卜印都派到地方州上去做差事,成为一方命官,孟儿、袖儿自然也都随夫而去,算是有了个好前程。